发布日期:2024-12-11 08:01 点击次数:160 |
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初的三年持有期基金销售盛况,它们多由具备相当市场号召力的明星乃至“顶流”基金经理担纲,多只还因为超募而启动了比例配售,规模超过10亿元的产品比例过半,还出现了数只百亿“巨无霸”。但随着“核心资产”行情在2021年初的戛然而止,其中多只基金遭遇“开局即巅峰”,净值曲线调头直冲1元以下。三年持有期产品的主要特征在于投资者可以在任意时点申购基金,但申购后须持有三年才能赎回。这类产品的出现初衷是想帮基民“管住手”,避免追涨杀跌,体验与收获长期投资的价值。而基金经理也得以摆脱流动性的压力,安心做好价值投资,“做时间的朋友”。但出现当下这一尴尬的成绩单,基民与基金公司,尤其是基金经理都需反思。
当前港股/ADR中资股1H24中报已基本披露,其整体营收增速、非金融地产部门EBITDA增速与扣非ROE皆有所上行精彩赛事回顾,1H23业绩底或已夯实且港股/ADR中资股分子端或相对强于国内宏观数据与A股。对于互联网,尽管零售业或进入主动补库区间,但板块整体此后或需更注重“增效”对盈利的影响。对于港股红利,电信/公用初步验证盈利韧性,商品疲软使能源ROE边际走弱。考虑海外需求中短期内或将延续偏弱态势,能源盈利韧性或仍不强。对于新消费,部分细分龙头则各自体现出“好公司”三大alpha:出海、降本增效与股东回报。(《中国好公司:先相信,再看见》2024.5.22)